隐若敌国
历史典故
隐若敌国历史词典解释:
《后汉书.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(侧足,因担心而不敢正面相向)。诸将见战陈(同阵)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常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,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。’”
汉光武帝大将吴汉,性格坚强,极有胆力,即使面临大敌,形势不利,亦能镇定自若,岿然而有筹略在胸。故刘秀夸赞他俨然像一个相当的国家。隐,威重貌。敌,匹敌,同等。敌国,相当于一国。后因比喻对国家极有影响的杰出人物。
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慕贤》:“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,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隐若敌国矣。”
主谓 隐,威严的样子;敌国,可以和国家相匹敌。形容人威严、庄重。也指其人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。诸将见战陈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。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!’李贤注:“隐,威重之貌。言其威重若敌国。”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(张延隽)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隐若敌国矣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威严的将领。也作“隐然敌国”。
词语分解
- 隐的解释 隐 (隱) ǐ 藏匿,不显露:隐藏。隐匿。隐居。隐士。隐讳。 伤痛:隐恻。 怜悯:恻隐之心。 现显 隐 (隱) ì 倚,靠:隐几(?)而卧(靠着几案睡眠)。 现显 笔画数:; 部首:阝; 笔顺编号
- 敌国的解释 .敌对之国。《周礼·夏官·环人》:“讼敌国,扬军旅。”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语曰:‘野禽殫,走犬亨;敌国破,谋臣亡。’”《玉娇梨》第三回:“古人有言:敌国未灭,何以家为!” 郭沫若 《女神·湘累》:“他
历史典故推荐:生寄死归
《淮南子.精神训》:“禹南省,方济于江,黄龙负舟,舟中之人,五色无主。禹乃熙笑而称曰:‘我受命于天,竭力而劳万民。生,寄也;死,归也。何足以滑和?’视龙犹蝘蜓,颜色不变,龙乃弭耳掉尾而逃。”后因以“生


猜你喜欢:
- 隐屏峰
- 隐恶扬美
- 隐锻炉
- 隐之泉
- 隐鳞
- 隐志相及
- 隐迹埋名
- 隐蒙山
- 隐元
- 隐官
- 隐隐约约
- 隐隐绰绰
- 隐圻
- 隐若敌国
- 隐心而后动
- 隐豹
- 隐攘羊
- 隐居放言
- 隐贤镇
- 隐市
- 隐鳞戢翼
- 隐丰镇
- 隐山
- 隐约其辞
- 隐之感邻
- 隐矶
- 隐官工
- 隐珠镇
- 隐然敌国
- 隐形山
- 隐天蔽日
- 隐太子
- 隐形仲甫
- 隐士
- 隐迹潜踪
- 隐雾
- 隐榆
- 隐微
- 隐蒙镇
- 隐士
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:icidian,查询回复:隐若敌国历史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