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
历史地名
陕西省怎么写好看:
陕西省历史词典解释:
蒙古中统三年 (1262) 置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,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。治所在京兆府 (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、四川二省全境、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。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分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。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仍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,治所在安西路 (后改奉元路,今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全境、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。明洪武九年 (1376) 改置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,习惯称陕西省。分左、右二使司,治所皆在西安府 (今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三省及青海湟水流域。清康熙二年 (1663) 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,移治巩昌府 (今甘肃陇西县)。六年 (1667) 改陕西左布政使司为西安布政使司,寻改为陕西布政使司,仍称陕西省。治所仍在西安府,辖境相当今陕西全境。1912年设置陕西省,省会在西安城 (今西安市)。
简称陕或秦。在中国中部、黄河中游西岸。面积20.56万平方千米。人口 3643.5 万。辖西安、铜川、宝鸡、咸阳、渭南、延安、汉中、安康、商洛、榆林等10地级市及24市辖区、3县级市、80县。省人民政府驻西安市。周人自豳(今旬邑县)迁居岐山后,国势渐盛,文王灭崇,迁都于丰(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马王镇一带);武王建新都镐(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斗门镇至普渡村一带)。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以陕陌(今河南陕县西南)为界分为东西二部,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,以西归召公治理,后人因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,以西地区为陕西。春秋战国时关中为秦国地,秦德公元年(前677年),都雍城(今凤翔县城南),秦献公二年(前383年)东迁栎阳(今临潼区栎阳镇东北),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迁都咸阳。秦统一后,属内史、上郡、汉中郡,部分属北地郡。西汉都长安(今西安市区西北),于关中置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,合称“三辅”;陕北设有上郡、西河郡,陕南设汉中郡。东汉,三辅属司隶部,上郡、西河郡属并州,汉中郡属益州。三国时,陕西中部属魏雍州,陕南东部属魏荆州,陕南西部属蜀益州。魏末置梁州,辖有陕西西南部。西晋时,陕西中部属雍州,东南部属司州,陕南西南部属梁州,南部属荆州,十六国时,前赵、前秦、后秦均都长安,夏国都统万城(今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)。南北朝时,西魏、北周均都长安。隋都大兴城(今西安市区),大业时置京兆、冯翊、扶风、上洛、上郡、延安、朔方、雕阴、盐川、西城、汉川、顺政、河池等13郡。唐都长安(今西安市区),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后,陕西中部属京畿道,北部属关内道,西南部属山南西道,东南部属山南东道。乾元二年(759年)置陕虢节度使,上元元年(760年)改为陕西节度使,仅领陕、虢、华三州之地,大致今河南陕县以西、陕西华县以东一带地区,范围较小。陕西为政区名始此。北宋初置陕西路,秦岭以北地属之。熙宁五年(1072年)分为永兴军、秦凤二路,元丰元年(1078年)仍并为陕西路,八年又分为永兴军、秦凤二路。习惯上仍合称为陕西二路。陕西中、北部属永兴军路,西部属秦凤路;南部属京西南路,西南部属利州路。金设京兆府路,陕西中部、东南部属之;鄜延路,陕北属之;凤翔路,陕西西部属之,和庆原路(约今甘肃庆阳地区)、临洮路(约今甘肃兰州市、临夏州、定西地区)合称陕西五路,但京兆府东界由陕州改以潼关为界。陕南安康、汉中东部属南宋利州东路,汉中西北属南宋利州西路。元设陕西等处行中书省,治奉元路(治今西安市),辖有今陕西全省及甘肃、宁夏东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以陕西、甘肃两行省置陕西行省,治西安府(治今西安市)。九年改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,至明末领西安、凤翔、汉中、延安、庆阳、平凉、巩昌、临洮八府,兴安直隶州,辖有今陕西全省、宁夏全区及甘肃省黄河以南和青海省黄河以南部分地区。清康熙二年(1663年)分为左右二布政使司,右布政使司治巩昌府(今甘肃陇西),分治甘肃;左布政使司仍治西安府,辖陕西。六年改左布政使司为西安布政使司,八年改为陕西布政使司,至清末,领西安、凤翔、同州、汉中、兴安、延安、榆林七府,乾、鄜、邠、商、绥德五直隶州,辖境相当今陕西全省。1912年后仍为陕西省。1913年置陕中、陕东、陕南、陕西、陕北五道。1914年2月裁陕东、陕西二道,同年6月改置关中、汉中、榆林三道。1928年废道直属省。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达陕北;同年11月于瓦窑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,设陕甘、陕北二省和关中、神府二特区,1936年将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。西安事变后,1937年在延安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脱离国民政府,1949年5月迁驻西安。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;19日在西安设立西北军政委员会,同时撤销陕甘宁边区,陕西省、西安市同属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;3月27日两郧专区及所属六县划归湖北省后成今域。全省辖榆林、绥德、延安、咸阳、宝鸡、渭南、商雒、安康八专区和陕南行署。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改名西北行政委员会。1953年3月西安市改由中央政府直辖。1954年6月撤销西北行政委员会,陕西省改由中央政府直辖。西安市改由省辖。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。至2004年,行政区划始成今状。陕西是以黄土高原和山地为主的内陆省。南北狭长,全省分为三部:北部为陕北高原,南部为秦巴山地,中部为关中平原。秦岭山地是中国东部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。本省河流大体依秦岭为界,秦岭以北除西北部内流水系外均属黄河水系,包括渭河、延河、清涧河、无定河、窟野河等;秦岭以南除洛河属黄河水系外均属长江水系,包括汉水、嘉陵江等。河流含沙量较高,尤以黄土高原区为甚,水土流失严重。山区水力资源丰富,全省水力发电蕴藏量 1400 多万千瓦。全省气候复杂,分属三个温度带:陕南北 * 带,秦岭、关中平原和陕北南部为南温带,陕北北部为中温带。全省年平均气温9陕西省16℃,1月平均气温 -11陕西省3.5℃,7月平均气温21陕西省28℃。年平均降水量400陕西省1000 毫米。全省植被类型区系组成复杂,陕南山地垂直分异明显,种属和类型尤为丰富,素有“秦地无闲草”之美誉。现有野生植物 3300 多种,分属 1000 多属、190多科。秦岭是中国大陆动物界的重要分界线,南北分属东洋界和古北界,动物种类繁多,达747种,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牛、朱鹮等国家保护动物共30种。已建立太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朱鹮等自然保护点共 2100 余平方千米。矿产资源丰富,陕北、关中以煤、石油、石灰石等为主;秦岭山地以金属矿为主,有钼、汞、石棉、重晶石等矿。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储量近 1000 亿吨,居全国第三,以神府煤田最著名。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主要农业区,相传后稷教民稼穑,就在今杨陵区境。现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旱作为主,主要农产有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油料、豆类等。畜牧业较发达,以秦川牛、关中驴、奶山羊著名。山区产木材、油桐、生漆、药材及野生动物。现代工业发展较迟,至1949年只有几十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业工场。建国后,工业发展迅速,现已建成以西安工业基地为中心,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煤炭、纺织、电力、电子、建材、冶金、石油、化学、食品、森工、皮革、轻化工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。交通运输网已初具规模,有陇海、宝成、阳安、襄渝、侯西、咸铜、宝中、西延等铁路,有西宝、西潼、西铜等高速公路和西兰、西包、兰宜、宝平等国道公路联系相邻各省、自治区;民航以西安为中心,通往国内各大城市。陕西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卫生事业较发达。有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西北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、长安大学等高等学校,以及众多科研机构。西安、延安、韩城、榆林、咸阳、汉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众多,有“天然历史博物馆”之称。既有华山、骊山、半坡遗址、阿房宫、秦始皇陵、茂陵、昭陵、乾陵等名胜,又有革命圣地延安等纪念地。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词语分解:
- 陕西省的解释 简称“陕”,别称“秦”。在中国西北部、黄河中游。面积万平方千米。人口万年。明置陕西布政使司省级,清为陕西省。省会西安。地形自北向南为黄土高原、渭河平原和秦岭、大巴山地。重要河流有渭河、汉江。秦岭以
- 陕西的解释 中国西北部的省,简称陕或秦。面积万平方公里,人口,万,省会西安。北部为黄土高原,中部为关中平原,南部为秦岭、大巴山山地。森林、煤、钼、汞、石棉储量丰富,工业以轻工、纺织为主,是西北地区工业发达的省
- 省的字典解释 省 ě 地方行政区域:省份。省会。 节约,不费:省钱。省事。省吃俭用。 简易,减免:省略。省称。省写。 中国古官署名:中书省(a.魏晋开始设置,总管国家政务,历代有所沿革,唐初设“中书、尚书、门下”三
历史地名推荐:东湖县
清雍正十三年置,为宜昌府治。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。年改为宜昌县。 古旧县名。清雍正十三年年置,治今湖北省宜昌市。为宜昌府治。年裁府留县,并改以原府名宜昌为县名。


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:icidian,查询回复:陕西省历史
猜你喜欢:
-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
- 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
- 陕西东路转运司
- 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司
- 陕西道监察御史
- 陕虢
- 陕西教育官报
- 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
- 陕西铁路有限公司
- 陕
- 陕西清吏司
- 陕州
-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
- 陕甘革命根据地
- 陕津
- 陕西科
- 陕蜀行省
- 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
-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
-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
- 陕西道
- 陕西司
- 陕西行台
- 陕西部
- 陕西三边
- 陕西盐场
- 陕西行省
- 陕西四川行省
精彩推荐:
涂炭的历史解释
比喻灾难因苦。晋卢谌赠刘琨诗一首并书来牧幽州,济厥涂炭。涂炭既济,寇挫民阜。借指北宫婴儿的历史解释
偏正北宫,古代王后住处。婴儿,齐国孝女婴儿子。孝女的代称。语本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洋埠镇的历史解释
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西北边陲,北邻兰溪市,西邻龙游县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镇人中兴镇的历史解释
即今黑龙江省拜泉县西南六十里保华镇。民国黑龙江志稿拜泉县图西南有中兴镇。在上海市以礼河的历史解释
金沙江支流。在云南省东北部。清东川府志以为水,礼为柳,意即柳树河,因沿岸多柳树而缯侯国的历史解释
东汉以缯县改置,属琅邪国。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城后。三国魏复为县。释奠的历史解释
古代学校奠祭先师先圣之一种典礼。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,反释奠于学,以讯馘告。又据文誊录考试的历史解释
清代修书之馆与玉牒国史实录方略会典各馆均各设置缮写之人,名为誊录。除由顺天乡试荐六科的历史解释
官署名。明清监察机构之一。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。明洪武六年置。设给事中十二人分隶之龟岛的历史解释
即鼍矶岛。今山东长岛县北砣矶岛。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,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院西口河的历史解释
在今河北安平县北。方舆纪要卷安平县院西口河在县北二十五里。其西通博野县沙河滋河唐项公悦的历史解释
宋温州永嘉人,字无欲。初授闽县主簿,改福清主簿,邑有七贤之谣,公悦居其首。后改无皇弟皇子公府的历史解释
南朝梁陈时期指由皇弟皇子出任三公所建府署。其僚属的班品高于非宗室诸公的僚属。参见禁暴静乱的历史解释
见禁暴正乱。隋书经籍志三兵者,所以者也。寒腹短识的历史解释
形容人知识贫乏,见识短浅。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,辄不自量造语,余耻之。并尽辞而死的历史解释
国语晋语四臣愿获尽辞而死,固所愿也。吕高的历史解释
生卒明镇江府丹徒人,字山甫。嘉靖八年进士。授户部主事。历官至山东提学副使,转太仆尚可喜的历史解释
生卒辽东今属辽宁人。初为明朝副将,守广鹿岛。明崇祯七年降于皇太极。后封智顺王,隶肇州镇的历史解释
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肇州,人老河口市的历史解释
在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东岸,北邻河南省。襄樊市代管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辖街道办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