宰相
历史官职
宰相怎么写好看:
宰相历史词典解释:
① 初为君王辅政大臣如相国、相邦、丞相等官的泛称。《吕氏春秋 · 制乐》:“宰相所与治国家也。”《韩非子 · 显学》:“故明主之吏,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”秦、汉以来成为对辅佐皇帝、统领百官、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 “宰相者,上佐天子理阴阳,顺四时,下育万物之宜,外镇抚四夷诸侯,内亲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。”其具体职名、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,历朝各有不同。秦、西汉以相国、丞相当之,参决大政,综理要务,不亲庶事,职高权重;御史大夫为其副贰,偶亦有此名义。然武帝、昭帝以后,逐渐形成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领,以尚书、中书为核心,由皇帝高级侍从官员组成的中朝(内朝),掌握政务的决策之权,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策号外朝,仅负责奉诏命、执行政务之责。西汉后期罢丞相、御史大夫,改置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,并号宰相,三分相权。东汉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三公名义上仍为宰相,然位尊权轻,备员而已,实际上由尚书台总揽政务,统摄百官。太傅、太尉、大将军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,始得预闻国政,行宰相职权。魏晋南北朝相国、丞相亦号宰相,实非寻常人臣之职,多用以安置权臣;三公皆为名誉宰相;诸公、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者始得为实际主持政务的真宰相,或以数人同录尚书事;录尚书事缺而不授时尚书令、尚书仆射亦可为真宰相。当时宰相无常官,皇帝所与商决政事、委以机密者,皆可行其职权,故近臣如中书监、中书令、侍中、黄门侍郎、领军将军、中书舍人等如受命参议国政,亦可称宰相。北周设六官府分管全国政务,如皇帝下达“五府总于天官”之诏命,则天官府长官大冢宰得为真宰相,然至末年,军政大权悉归由权臣担任的大丞相。隋朝以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、仆射为真宰相,内史令、纳言参掌政务,或有宰辅之称。唐初以尚书、门下、中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、侍中、中书令为真宰相,在政事堂共同商决处理政参务,轮番秉笔,即决断政务。太宗以后渐以他官加参知政事、参掌机密、参预朝政、参知机务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为副宰相,入政事堂议政,削弱尚书左右仆射等正宰相的职权。玄宗以后,三省长官多虚而不除,或作为藩镇加官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正式宰相职衔。宰相多置四员,皇帝初崩,新君始立,选一人摄冢宰名义,是为首相。首相多授太清宫使,次三相皆带馆职,以弘文馆大学士、监修国史、集贤殿大学士为序。又置枢密使以分其职权。宰相用人渐轻,权力缩小,又常作为加官,用以赏功及安置大臣、藩镇,遂有使相之名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,无定员,以尚书丞、郎以上至三师为之。如置二相,则以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、监修国史,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;如置三相,则分别兼昭文馆大学士、集贤殿大学士、监修国史。亲王、枢密使、留守、节度使而兼侍中、中书令、同平章事衔者,称使相,不预政务,有时宰相虚位,即令其代宰相签署敕书。又有参知政事,为副宰相之职,号执政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以尚书左、右仆射为宰相,兼领中书、门下二省事,徽宗政和二年(1112)改名太宰、少宰。后又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真宰相,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为副宰相。钦宗靖康元年(1126)复行元丰之制。南宋初尚书左、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孝宗乾道八年(1172)改置左、右丞相。西夏建国初年设为官,以党项人充任。晚期称右丞相。金朝以尚书省左右丞相、平章政事为宰相,左右丞、参知政事为副宰相。元朝以中书省左、右丞相、平章政事为宰相,左右丞、参政为副宰相。明初置中书省左右丞相,太祖洪武十三年(1380)罢中书省,不设宰相,皇帝亲揽政务,总领六部。又置诸殿、阁大学士,侍从左右,初仅备顾问而已;成祖以后,渐得参预机务,然品秩较低,不置属官,不得干预六部事务;仁宗、宣宗以后,其职渐崇,号为内阁,居六部之上,拟定诏旨,批答章奏,裁决政务,然其职权又受制于宦官、六部。诸阁臣权位虽不及前朝宰相,或有宰相之称。清朝内阁大学士为名誉宰相,雍正(1723—1735)以后实际上由军机大臣执行宰相职权,然名望职权较前皆有所不及。②吐蕃王朝仿唐所置官职译名。亦译作“大论”。总管政务,员数不定。③ 官名。辽朝北面官有北、南宰相府,各置左、右宰相为长官,分领部族,佐理军国大政,由皇族、外戚充任。诸大部族亦置左、右宰相,协助大王处理部族事务。元朝有内八府宰相,为近侍官员,凡八员,掌诸王朝觐傧介事务,并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、润色诏令文字。以其贵近,特以其名宠之,并无授受宣命。秩视正二品,以国戚勋贵子弟充任。
泛指佐天子,统百官的大官。黄帝、尧皆置相,商置左右相;周置大宰、小宰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说:“大宰之职,掌建邦之六典,以佐王治邦国。一曰治典,以经邦国,以治官府,以纪万民;二曰教典,以安邦国,以教官府,以扰万民;三曰礼典,以和邦国,以统百官,以谐万民;四曰政典,以平邦国,以正百官,以均万民;五曰刑典,以诘邦国,以刑百官,以纠万民;六曰事典,以富邦国,以任百官,以生万民。”自黄帝到西周,宰和相,都是佐天子,统百官的大官,因此,后代便以“宰相”来指称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。后来,历代佐天子,统百官的大官,又各有不同的官称。秦悼王时,宰相指左右丞相;秦始皇时指国相;西汉指丞相或相国、司空、司徒、司马;东汉指太尉、司徒、司空或丞相;魏指中书监令、大丞相、相国;晋指丞相、中书监令;宋齐梁陈沿用晋制,或称丞相,或称国相。后魏、北齐指丞相、侍中;北周指大冢宰、左右丞相;隋指内史、纳言;唐指侍中、中书令、同中书门下三品等;北宋初沿唐制,神宗元丰年间指尚书左右仆射;南宋指左右丞相;元指中书令、丞相等;明初指丞相,后指内阁大学士;清指内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一·宰相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一·宰相之职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一》、《明史·职官一·内阁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内阁、军机处》、《续通典·宰相》。
词语分解:
- 宰相的解释 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此为宰相听事诚隘。听事,即;厅事;,大厅;处理公事,接待宾客的厅堂。。;;宋;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实宰相之职也。;;清;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详细解释《韩非子·显学》:
- 宰的字典解释 宰 ǎ 杀牲畜:宰杀。屠宰。宰牲节(亦称“古尔邦节”、“牺牲节”)。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(有的地区称“斩”)。 古代官名:宰相(刵 )。宰辅。太宰。宰官。 主管、主持:主宰。宰
- 相的字典解释 相 ā 交互,行为动作由双方来:互相。相等。相同。相识。相传(俷 )。相符。相继。相间(刵 )。相形见绌。相得益彰(两者互相配合,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)。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:相信。相烦。相问。
历史官职推荐:右军督
官名。西晋置。武帝时,赵休任之,曾上书陈杨氏权势太盛。见《晋书·杨骏传》。


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:icidian,查询回复:宰相历史
猜你喜欢:
- 宰人
- 宰录
- 宰爵
- 宰夫
- 宰鸡教猴
- 宰杀务
- 宰予
- 宰相在山中
- 宰相府
- 宰予昼寝
- 宰衡
- 宰相肚里好撑船
- 宰相
- 宰杀务
- 宰喧
- 宰执
- 宰夫
- 宰执
- 宰肉公
- 宰府
- 宰辅拜罢录
- 宰相
- 宰辅
- 宰予
- 宰衡掾史
- 宰臣
- 宰职
- 宰社
精彩推荐:
通计县的历史解释
五代前蜀永平元年改什邡县置,属汉州。治所在今四川什邡县。宋复改什邡县。毛奇龄的历史解释
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,一名甡,字大可,号秋晴,又号初晴,学者据郡望称为西河先生。早莲峰山的历史解释
即今福建连城县东冠豸山。宋皇祐中邑人彭孙保聚于此。明寰宇通志卷汀州府莲峰山在连城燕简公的历史解释
前春秋时燕国国君。继平公即位。公元前前年在位。死后由献公继位。前战国时燕国国君。镇江路的历史解释
元至元十三年改镇江府置,属江浙行中书省。治所在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。辖境相当今江苏赵书的历史解释
书名。十六国前燕田融撰。十卷。记后赵史事。久佚。今有清汤球辑本,共计四十二则,收东源县的历史解释
在广东省东北部。属河源市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辖镇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。原为唐寅的历史解释
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,字伯虎,后改子畏,号六如居士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桃花庵主等。知县的历史解释
官名。地方行政机构县之长官。源于唐。唐朝县之长官为县令,如县令阙,令佐官代理县令风恬月朗的历史解释
并列风静月明。形容夜色幽美。也比喻清白高洁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尔夜。多用石黄镇的历史解释
在重庆市忠县北部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石黄村,人口。年设乡,以驻地统军元帅府的历史解释
官署名。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攻克南京后置,寻罢。详见诸翼统军元帅府。李志的历史解释
字鸿道,彪子。博学有才干,父位高权重,吏部犹以寒门看待。父诣任城王澄,澄用志为行世家子弟的历史解释
偏正世家,世代显贵的家庭。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。汉书食货志下富人或斗鸡走狗马。用于贪利忘义的历史解释
贪求财利,忘却道义。初刻拍案惊奇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间良人家女儿,在姜秀才家为妾酸枣县的历史解释
春秋郑邑,战国属魏。秦置县。以棘名邦,故曰酸枣水经济水注引圈称曰。治今河南延津县青绶的历史解释
青色印带。两汉魏晋南北朝,凡秩比二千石以上中二千石以下官吏,如诸卿郡守杂号将军中吴坤修的历史解释
生卒清江西新建人,字竹庄。捐纳从九品,分发湖南。咸丰间为湘军水师司军械。旋领新募黄崖峪关的历史解释
明置,属蓟州。为长城关隘之一。在今天津市蓟县北四十里。明清守卫要地。清道光蓟州志平阴县的历史解释
秦置。治今河南孟津县东北。水经河水注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,故晋阴地,阴戎之所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