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
历史地名
安徽省怎么写好看:
安徽省历史词典解释:
清康熙六年(1667)改江南左布政使置,寄治江宁府(治今江苏南京市)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治所迁安庆府(今安徽安庆市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及江苏洪泽湖以西、以南地区。1949年分置皖北、皖南两行署区。1952年4月撤销,并为安徽省。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。
简称皖。在中国东部、华东腹地,跨长江、淮河流域。面积14万平方千米。人口 6410 万。辖合肥、芜湖、蚌埠、淮南、马鞍山、淮北、铜陵、安庆、黄山、滁州、亳州、阜阳、宿州、六安、宣城、巢湖、池州17地级市和44市辖区、5县级市、56县。省人民政府驻合肥市。战国属楚,考烈王十年(前253年)都钜阳,二十二年都寿春。秦分属泗水、九江和陈郡。西汉分属汝南、沛郡、丹阳、九江、庐江五郡和六安国。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,淮北属豫州刺史部,淮南、江南属扬州刺史部。东汉豫州刺史治谯县,扬州刺史治历阳,改沛郡为沛国,并六安国于庐江郡,建安中分丹阳郡置新都郡,建安末分沛郡置谯郡。三国魏扬州治寿春,改九江郡为淮南郡,与庐江郡同属扬州;置安丰郡,与汝南、谯郡同属豫州。吴国于其境置庐江郡,与丹阳郡、新都郡同属扬州。西晋于淮北置汝阴郡和谯国、沛国及淮南安丰郡,属豫州;于沿江地置历阳郡,析丹阳郡置宣城郡,改新都郡为新安郡,悉属扬州。东晋南北朝间,长江、淮河南北成为战场,郡县迁废侨置不常。隋大业时,淮北属汝阴、谯、彭城等郡;淮南属淮南、钟离、庐江、历阳、同安、江都诸郡;江南属宣城、新安、丹阳等郡。唐以泗、宿、亳、颍四州属河南道;濠、滁、寿、庐、和、舒六州属淮南道;歙州属江南东道;宣、池二州属江南西道。北宋以颍州(北宋政和末升为顺昌府)属京西北路;亳、宿、泗、滁四州属淮南东路;寿、庐、和、舒、濠五州和无为军属淮南西路;宣、歙、池、太平四州及广德军属江南东路。元淮南、淮北诸路统属河南江北行省,江南诸路属江浙行省。明凤阳、庐州、安庆、池州、宁国、徽州六府及滁、和、广德三州直隶南京。清初改属江南省,顺治三年(1646年)改明末所设安庐巡抚为安徽巡抚,安徽之名始此,以巡抚驻所安庆府和所辖徽州府的首字为名;十八年设江南左布政使。康熙六年(1667年)改为安徽布政使司,寄治于江苏江宁府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府移驻安庆府。全省领安庆、庐州、凤阳、颍州、徽州、宁国、池州、太平八府,广德、滁州、和州、泗州、六安五直隶州及无为、寿、宿、亳四属州,51县。1912年撤销府州,直辖60县。1914年设安庆、芜湖、淮泗三道。1949年设皖北行署区,驻合肥;皖南行署区,驻芜湖。1952年8月两行署合并,重建安徽省,省人民政府驻合肥。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。至2004年,行政区划始成今状。长江、淮河将省境分为淮北平原、江淮丘陵、皖西山地、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五个地形区。北部为淮北平原;中部为江淮丘陵和皖西山地,皖西山地居大别山中部和东部。南部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,长江居省境中部,形成窄长的沿江冲积平原,皖南山地以黄山为主脉,北接九华山,东南连浙赣山地。自北而南分属淮河、长江、新安江三大水系,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。淮河以南属北 * 带湿润气候,淮河以北属南温带湿润-半湿润气候。年平均气温14安徽省17℃,1月平均气温-1安徽省3℃,7月平均气温27安徽省29℃。年平均降水量770安徽省1700 毫米。1949年后在淮河支流史河和淠河上游建筑了梅山、响洪甸、佛子岭、磨子潭等大型水库,并修建了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;在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建有陈村水库(即太平湖)等大型防洪、灌溉工程。农业发达,是全国重要农业省份之一,为全国粮、油、棉和茶叶的重要产区。淮北以小麦、大豆、薯类为主,江淮和沿江圩区以稻为主,沿江平原以棉花为主,皖南、皖西山区为林、茶生产基地,有屯绿、祁红、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、六安瓜片、霍山黄芽等多种名茶,还有香菇、木耳、笋干、猕猴桃、蚕茧和多种药材。萧砀黄泛区盛产酥梨、葡萄等水果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铜、岩盐、硫、矾、磷、金、铝土、锑、钼、石灰石、萤石、瓷土、大理石、蛇纹石等。解放前仅有煤炭、采矿、纺织、食品等工业。建国后工业迅速发展,已形成从采矿工业、原料工业到制造工业多部门、多行业的生产体系,有能源、冶金、建材、机械、化工、电子、纺织、轻工、食品等十五大类。淮南、淮北的煤田开发和大型电厂建设,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;马鞍山钢铁联合企业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,是中国重要冶金工业基地之一;合肥市的美菱、荣事达集团和滁州的扬子集团已成为中国家电制造业的骨干企业;并有宣纸、徽墨、歙砚、铁画、舒席等传统工艺品。京九、京沪、陇海、淮南、皖赣、宁芜、芜铜、宣杭、合九、符夹、商阜、青阜等铁路为省内外交通干线。公路通各市、县、镇、乡。合肥、屯溪有全天候大型民用机场,通往全国各大城市和香港。有马鞍山、芜湖、铜陵、池州、安庆、华阳等港口,为长江航道重要港口。有中国科技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、安徽大学、安徽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、安徽省社会科学院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。歙县、寿县、亳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黄山、九华山、天柱山、齐云山、琅琊山等风景名胜区,以及合肥包公祠、逍遥津,芜湖广济寺,歙县许国石坊、棠樾牌坊群,凤阳明皇陵,亳州花戏楼,安庆迎江寺,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、芍陂(安丰塘)和西递、宏村古村落。纪念地有新四军军部旧址、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、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、陈独秀墓等。
词语分解:
- 安徽省的解释 别称“皖”。在中国中东部、长江下游及淮河中游。面积万平方千米。人口万年。清初为江南省,后分置安徽省。省会合肥。北部和长江沿岸为平原,余为山地、丘陵,以黄山最著名。主要湖泊有巢湖。从南向北由 * 带湿
- 安徽的解释 同安徽省
- 省的字典解释 省 ě 地方行政区域:省份。省会。 节约,不费:省钱。省事。省吃俭用。 简易,减免:省略。省称。省写。 中国古官署名:中书省(a.魏晋开始设置,总管国家政务,历代有所沿革,唐初设“中书、尚书、门下”三
历史地名推荐:舂陵郡
隋大业三年 改昌州置,治所在枣阳县 今湖北枣阳市。辖境约当今湖北枣阳市及河南唐河县地。唐武德三年 改为昌州。 隋大业三年年改昌州置,治枣阳县即今湖北枣阳市。辖境约今湖北省枣阳市、河南省唐河县等地


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:icidian,查询回复:安徽省历史
猜你喜欢:
- 安干卡伦
- 安足不成蛇
- 安南都护府
- 安达拉卡伦
- 安志道妻刘氏
- 安世三箧
- 安化下州
- 安维峻
- 安成公主
- 安居郡
- 安原
- 安匠屯
- 安维峻
- 安抚都监
- 安兴贵
- 安浦县
- 安身为乐
- 安令首
- 安塞军
- 安南通天竺道
- 安丘壁
- 安平公主
- 安于磐后妻田氏
- 安国富民
- 安禄
- 安抚副使
- 安民志
- 安平郡
精彩推荐:
破胆丧魂的历史解释
形容极其害怕。太平广记卷一二六北齐张和思,断狱囚,无问善恶贵贱,必被枷锁扭械,困东四旗中心旗的历史解释
旧旗名。年改正红旗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。原属绥远市。年分别划归察韩文侯的历史解释
生卒前名不详。烈侯子。前年即位。立二年,发兵伐郑,取阳城。又伐宋,直入彭城,擒俘骆秉章的历史解释
生卒清广东花县人,原名俊,以字行,改字门,号儒斋。道光十二年进士。授编修。任御史乌鲁木齐河的历史解释
亦作阿勒塔齐河。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境。源出乌鲁木齐县南界,北流经乌鲁木齐市米泉县濠水的历史解释
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。一名东濠水。有三源合流,北流至临淮关入淮。隋唐濠州由此汝阴县的历史解释
秦置,属陈郡。治所即今安徽阜阳市。西汉改为女阴县,属汝南郡。东汉复为汝阴县。三国山枣镇的历史解释
在湖南省湘乡市南部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月塘圫,人口。因境内有小山万峰湖镇的历史解释
在贵州省安龙县西南端南盘江北岸,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。面积平方千米。人口万。镇人民桑哥的历史解释
生卒通各族语言,曾为西蕃译使。至元中,为总制院使。至元二十四年,任尚书平章政事,五痨七伤的历史解释
泛指人的各种疾病。老舍二马二段三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,也没有五痨七伤,于是又平安玉兔的历史解释
楚辞天问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菟,何所贪利居月之腹风琴衙的历史解释
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,主修八音盒。何武劾腐儒的历史解释
汉书何武传九江太守戴圣,礼经号小戴者也,行治多不法,前刺史以其大儒,优容之。及武张昌的历史解释
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。蛮族。少为平氏县吏,武力过人,好 * 战。太安二年,惠帝颁壬方叔完的历史解释
宋兴化军莆田人,初字子固,改字道全。方峤子。神宗元丰中知侯官县,民筑港蓄水,损害楚庄吞蛭的历史解释
同楚王吞蛭。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楚庄吞蛭而愈疾,孙叔杀蛇而致福。高峣山的历史解释
在今云南昆明市西南碧鸡山右,与碧鸡山相望。清一统志云南府引府志以山形似秦峣关,故钟(鍾)繇的历史解释
三国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,字元常。少举孝廉,辟为黄门侍郎。东汉兴平二年,因助南晋寿郡的历史解释
南朝宋元嘉十二年以侨流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晋寿县亦作南晋寿县,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